‌两岸文化寻根与传承之旅圆满落幕 景迈山非遗与世遗共启文明新章

‌两岸文化寻根与传承之旅圆满落幕 景迈山非遗与世遗共启文明新章

  【2025年4月19日·昆明】跨越海峡,以茶载道。历时9天的“两岸文化寻根与传承之旅”在昆明圆满收官。60位台湾同胞与青年代表循茶香溯源,探访世界文化遗产“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深度参与“第1719届山康茶祖节”盛典,见证两岸非遗匠人联袂打造的全球首款【嫡娲衲腊·古茶魂茶】限量发布。这场以茶为媒的文化对话,不仅重现千年茶脉的文明基因,为世界遗产保护写下生动注脚。

茶祖节文化内涵:千年祭典的文明密码

  溯源茶祖精神:人与自然的共生契约“山康茶祖节”源于布朗族先民对茶祖帕哎冷的世代崇敬。据景迈山古训记载,公元10世纪,布朗族首领帕哎冷率族人在森林中发现野生茶树,立誓“留下金银财宝终会耗尽,唯有茶树让子孙永续”,由此开启“林下茶”种植传统。祭典核心仪式“一树一祭”,要求长老于春采正式開採前,自家古茶魂樹獻上儀典,然後每户仅采4公斤鲜叶(一公斤毛茶)供奉茶祖,象征“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生态智慧。祭典三重维度:从神性到人性的文明叙事神圣性:

两岸共祭:文化认同的仪式化表达本届茶祖节首设“两岸同根茶席”。

文明寻踪:邦崴茶王树下的时空对话

  千年茶祖见证文明根系4月15日,代表团驻足于世界茶树起源地标——邦崴过渡型茶树王。这株树龄逾1700年的古茶树,枝干虬结如时光刻痕,见证茶树从野生到驯化的完整演化史。台湾青年轻抚苍劲树皮,采撷鲜叶时感叹:“每一片茶叶都承载着跨越千年的生命密码。”世遗专家现场解读:

  茶祖盛典:两岸共续守护誓言4月17日,景迈山茶祖殿钟鼓齐鸣,“第1719届山康茶祖节”祭典庄严启幕。适逢申遗成功一周年,台湾同胞首度与布朗族长老共执祭礼,于千年古茶林间诵读祭文,向茶祖帕哎冷献上“一树一祭”的春茶初芽。

非遗共铸:可触摸的文明史诗

  古茶魂茶:封印千年的舌尖叙事遵循布朗族“一树一祭一茶”古法,千株古茶树头春毛茶经茶祖殿七日诵经加持,凝炼为7克微型茶饼。每片茶饼烙印“1719届茶祖节”专属编号与遗产地标(北纬22.12°,东经100.02°),附非遗传承人苏国文金漆签章。茶学泰斗评价:“这方寸之间,封存着景迈山‘人茶共生’的生态密码,堪称掌中博物馆级的文明切片。”

  竹韵茶魂:东方美学的当代转译台湾竹编大师邱锦缎以古茶树皮纹为灵感,运用百年“六角密编”技法,耗时288小时打造“旋纹穹顶”竹编茶箱。茶箱取台湾千米桂竹为材,经蒸煮柔化、光影镂空等72道工序,内置磁吸檀木茶仓。邱锦缎阐释:“竹编经纬交织如茶林年轮,每一道弧线都是匠人与自然的无声对话。”

守护宣言:从文化自觉到生态行动

  活态传承的全球启示景迈山管委会发布数据显示:这片19,095公顷的世遗地,现存百年以上古茶树120万株,187种珍稀动植物依存共生。“林茶共生不是历史标本,而是可持续的未来方案。”苏国文强调。国际遗产组织代表赞叹:“景迈山为世界提供了‘用文化守护生态’的中国范式。”

未来图景:茶香万里,文明共济

“当茶箱散落五大洲,便是中华文明与世界共鸣之时。”活动总策划人如是说。

  两岸同胞云南九日文化寻根与传承之旅总结标题两岸同胞以茶为媒共赴云南,开启九日“文化寻根与传承之旅”时间与地点时间:2025年4月12日至4月20日(共9天)地点:云南昆明、丽江、景迈山、大理、临沧、思茅(普洱)等地

  活动背景与目的纽带:以中华茶文化为精神纽带,深化两岸同胞情感联结。聚焦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手工艺传承、千年茶祖文化溯源。核心目标:通过沉浸式文化体验,唤醒两岸青年守护中华文脉的使命感。

台湾“世界奉茶文化推广协会”荣誉创办人致辞,强调茶文化对两岸根脉的联结。

  探访非遗传承(丽江)拜访国家级非遗银匠大师寸彦同,观摩纳西族银器锻造技艺。两岸工艺对话:台湾陶艺技法与云南银器设计的融合尝试。

  景迈山茶祖节(核心行程)参拜千年古茶树群,参与“1719山康茶祖节”祭祖大典。见证申遗成功后首款“景迈古茶魂茶”亮相,茶品镌刻“两岸同根”印记。

  文化共鸣与传承台青代表感慨“触摸千年祖先的温度”,强调文化寻根的血脉联结。社交媒体全程直播,吸引两岸网友参与“云端文化之旅”。

  重要参与人员与机构台湾代表团:60位台湾同胞及青年代表。云南方代表:银匠大师寸彦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主办机构:台湾“世界奉茶文化推广协会”、 “百福藏倉”云南当地文化组织。

  未来交流计划技艺互鉴:定期举办银器与茶道跨界工作坊。

  媒体联络信息台湾联络:台湾世界奉茶文化推广协会大陆联络:刘燕萍(Appleliu)电话:+86-18512157833邮箱:2969414818@qq.com